2024年冶金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冶金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具有投資拉動作用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基本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4年冶金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78起、死亡95人。其中,較大事故4起、死亡17人,一般事故74起、死亡78人。
與2023年相比,事故起數減少5起、同比下降6.0%,死亡人數增加1人、同比上升1.1%。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大類的四個中類中,2024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排前三位依次為煉鐵、煉鋼、鐵合金冶煉,共發生事故70起、死亡87人,占事故總量的89.7%、91.6%。
與2023年相比,煉鐵事故起數同比上升10.3%,死亡人數同比上升10.4%;煉鋼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0.5%,死亡人數同比上升15.8%。鐵合金冶煉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6.7%,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0%。鋼壓延加工起數同比下降38.5%,死亡人數同比下降33.3%。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機械傷害、高處墜落、中毒和窒息、灼燙、物體打擊等是冶金行業高發頻發的五種事故類型,占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總量的71.8%和75.8%。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冶金企業事故集中度依然較高。通過多年來事故統計分析來看,熔融金屬和煤氣一直是冶金行業高風險場所。多數冶金企業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熔融金屬和煤氣安全風險管控,但仍有部分企業失控漏管,存在短板和不足導致事故發生。2023—2024年事故死亡人數中毒和窒息事故排名第一、灼燙事故排名第四,較大事故7起中3起屬于煤氣中毒事故、2起屬于熔融金屬灼燙事故,死亡20人,事故起均死亡人數高達4人,且受傷涉險人員多可能引發重大事故。
二是檢維修作業安全風險管控不到位。冶金企業檢維修作業涉及動火作業、有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等多種危險作業,作業安全風險高。另外,近年來專業化分包越來越多,造成區域多方協同作業增加,立體或橫向交叉作業增多,作業環境復雜。此外,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針對性的檢維修作業方案,作業安全風險辨識不全面,危險作業安全防范措施未落實,應急處置措施實操性不強,導致檢維修作業環節工亡事故一直居高不下,主要為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物體打擊事故。
三是承包商安全管理短板尚未改善。隨著冶金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不斷調整優化,專業化、精細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導致外包外租作業越來越普遍,承包商單位數量多、作業人員占自有員工的2—3倍,依然是冶金行業安全管理最大的痛點、難點。但當前部分冶金企業對承包商安全管理較為粗放,未將承包商單位和作業人員納入統一管理,工程、設備、生產、安全等職能部門安全管理職責尚未理清,“包而不管”“以包代管”現象較為普遍,過程安全管理仍然存在漏洞,導致承包商單位工亡事故占比一直較高。
四是現場應急處置不當導致事故擴大。事故應急處置一直是冶金企業安全管理的薄弱環節,2023—2024年,7起較大事故中3起由于事故單位和現場人員缺乏基本的應急常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缺失個體防護器材和應急裝備,在事故致害因素未查明,也未采取可靠防護措施情況下盲目施救,從而導致傷亡擴大。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持續做好重大安全風險防控。2025年6月底前,推動冶金企業建立并實施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促進企業自覺主動、動態性開展事故隱患自查自糾。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機遇,深入推進落后工藝技術設備、老舊裝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推進應用高溫熔融金屬區域崗位機械化、無人化,煤氣區域機器人巡檢。加快推進鋼鐵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數據接入和推廣應用,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實現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
二是督導幫扶事故風險突出地區。結合近兩年全國冶金企業事故情況和各地企業規模,選取河北省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山東省濟南市、重慶市長壽區、青海省海東市等5個重點市,開展部級專家指導服務,各地結合實際對本行政區域內重點企業開展指導服務,以點帶面推動企業學好用好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提升從業人員能力素質,落實重大風險管控措施。
三是提升檢維修作業風險防控能力。針對檢維修作業事故多發現狀,指導冶金企業梳理冶煉爐窯和煤氣設施檢維修等高風險檢維修作業清單,完善檢維修作業規程,加強檢維修作業安全風險辨識、安全技術交底、安全措施落實、作業過程監護等全流程安全風險管控,提升檢維修作業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四是持續強化承包商安全管理。督促冶金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查找承包作業事故根本性原因,界定并壓實冶金企業工程、設備、生產等業務部門承包商安全管理責任,明確從招投標、合同簽訂、人員準入、進廠前管控、作業前準備、作業中管控、考核評價、退出機制等全流程安全管理要求。
五是提升冶金企業事故應急處置能力。督促指導企業梳理熔融金屬噴濺、煤氣泄漏、高處墜落、有限空間作業等典型事故情景,完善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優化現場應急疏散、救援處置等流程,提升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2024年有色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有色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具有資源能源密集、過程工況復雜、生產連續性強等特點,推動有色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支撐制造強國,維護國家資源安全和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4年,有色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52起、死亡64人。其中,較大事故4起、死亡16人,一般事故48起、死亡48人。
與2023年相比,有色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增加8起,死亡人數增加12人,同比分別上升18.1%和23.1%,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上升。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大類的五個中類中,2024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排前三位依次為常用有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共發生事故50起、死亡62人,占事故總量的96.2%、96.8%。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發生事故起數最多,占比42.3%,在熔煉工序易發生較大事故。有色金屬合金制造事故死亡人數最多,占比37.5%,在鑄造工序易發生較大事故。
與2023年相比,常用有色金屬冶煉事故起數持平,死亡人數同比下降4.2%;有色金屬壓延加工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均上升36.4%。有色金屬合金制造中事故起數同比上升30%、死亡人數同比上升60%,死亡人數上升幅度較大主要是由于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發生3起較大事故。貴金屬冶煉的事故起數與2023年持平,死亡人數同比降低50%。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灼燙、其他爆炸、物體打擊等五種事故類型占比最高,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占事故總量的75.0%、78.1%。
(四)企業規模與性質情況。
2024年,按照企業規模劃分,大中型企業共發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3人、占比51.6%;小微企業共發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1人、占比48.4%。其中,小型企業發生事故最多,事故起數20起、死亡23人,占事故總量的38%、35.9%。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鋁加工(深井鑄造)事故多發。2024年,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發生4起爆炸事故,其中較大事故3起,社會影響十分惡劣,依然是有色行業監管的高風險領域。事故反映出企業在現場管理、設備設施安全、澆鑄作業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在工藝安全聯鎖、應急處置、關鍵參數監測監控、安全風險預警、工藝布局、工作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此外,企業重生產輕安全,盲目追求大模盤、多支數,增加了工藝設備的安全風險。
二是安全標準專業支撐性不足。有色行業涉及安全生產的相關標準分屬多個歸口部門,統一性和協調性不強,安全生產的標準體系尚未健全。特別是鋁加工(深井鑄造)領域標準涉及安全的規定分散在若干國家和行業標準中,尚未形成系統性覆蓋現場管理、設備設施、澆鑄作業、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強制性安全生產標準。
三是企業本質安全水平不高。有色行業設備設施種類繁多,先進裝備與落后裝備、新工藝與傳統工藝并存。傳統設備多存在基礎安全功能不具備、聯鎖保護裝置缺失等設備本質安全度低的問題,新工藝、新裝備投入前存在安全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不充分的問題。熔融金屬冶煉、轉運、深井鑄造等危險作業中仍主要依賴人工,智能化技術應用滯后,導致操作人員長期暴露在高溫、高爆風險環境中。
四是異常工況處置不當和違章作業問題突出。2024年有色行業較大事故中,江蘇亞太輕合金“2·18”爆炸事故、山西東南精工“8·31”爆炸事故、山東恒邦冶煉“8·3”灼燙事故,均由于作業員工異常工況處置不當或違反操作規程作業,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暴露出事故企業存在相關管理制度和作業規程不健全、不落實,作業人員對生產突發情況應對不當,異常工況處置能力不足,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等問題。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持續加強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安全風險管控。推進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確保2025年底前全部企業接入系統。推動企業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持續推進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督促企業完善鑄造安全操作規程,加強鑄造作業現場管理規范,確保關鍵設備設施合格有效,異常工況處置得當。
二是穩步推進有色行業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及時修訂不符合行業安全生產要求的標準,構建以強制性標準為主體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為推動有色行業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供更加適用的標準支撐。特別是針對鋁加工(深井鑄造)連續多起較大事故暴露的突出問題,加快推進《鋁加工(深井鑄造)安全規范》標準制定。
三是提升有色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鼓勵企業使用本質安全水平高、自動化程度高、現場作業人數少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設施,降低源頭安全風險。探索高風險場所機械化和智能化改造,降低存量安全風險。督促企業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投入使用前,以及新產品量產前,充分辨識安全風險,制定有效管控措施,嚴控增量風險。
四是強化企業現場異常工況處置能力。督促企業編制符合實際的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并定期演練,提升作業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發現作業異常工況嚴格按照應急預案正確處置。加強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杜絕違章作業。
2024年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建材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我國大宗商品供給和新興領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為建筑、交通、能源、水利、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材料支撐,在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4年全國建材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280起,死亡284人。其中,較大事故2起、死亡6人。
與2023年相比,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減少21起,死亡人數減少18人,同比分別下降7.0%和6.0%,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呈雙下降趨勢。
從事故季度分布情況來看,因政策性停產,第二季度企業復工復產,設備啟動調試作業多、新入場人員多,導致事故頻發高發,第二季度共發生事故104起、死亡102人,分別占事故總起數及死亡人數的37.1%、35.9%。
(二)行業分布情況。
2024年,按照行業小類分析,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前六位的行業依次是水泥制品、磚瓦、石材、水泥生產、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陶瓷,共發生事故235起、死亡236人,占事故總量的83.9%、83.1%。事故最多的行業為水泥制品,共發生事故71起、死亡72人,占事故總量的25.4%、25.4%。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車輛傷害、坍塌是建材行業事故頻發高發的五種類型,共發生事故241起、死亡240人,占事故總量的86.0%、84.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事故總量依然較大。建材行業相對金屬冶煉、粉塵涉爆等重點行業領域,整體風險不高,未納入工貿行業監管重點領域、非工貿領域安全專項整治重點。部分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對安全生產不重視,生產管理粗放,落后工藝和長期服役設備大量存在,安全教育不到位、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安全基礎薄弱。2024年全國建材行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仍然排在工貿行業事故的前三位。
二是筒型庫人工清庫風險管控能力有待提升。2020—2023年,年均發生3起人工清庫事故,2024年驟增為9起。清庫作業多為外包作業,行業準入門檻低,企業對清庫作業風險辨識不清,未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長期存在作業人員未持證上崗、未正確使用安全帶、未對可能涌入的水泥采取隔離措施等問題,導致人工清庫作業生產安全事故多發。
三是異常工況處置事故頻發。生產過程中涉及大量粉料塊料儲存、物料混合攪拌、物料包裝外運等環節,涉及處理料斗料倉下料不暢、上料口堵塞,清洗攪拌罐、減水劑罐等異常工況處置作業。2024年,建材行業異常工況處置事故多發,暴露出設備維護保養不到位、安全生產培訓流于形式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等問題,加之異常工況人員處置能力不足、違規違章作業行為嚴重,導致異常工況處置的事故頻發。
四是磚瓦、石材行業整體安全管理水平低。磚瓦、石材行業具有階段性生產、季節性用工、安全生產工作連續性不強的特點,當前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導致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安全設施缺失,加之工藝設備老舊、自動化程度低,多數作業依賴于人工操作,現場作業環境惡劣,作業人員流動性大,安全管理較為薄弱。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事故多發態勢。聚焦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改、企業主要負責人及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運行等工作,建立并實施企業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督促企業在淘汰落后工藝設備、推行機械化和智能化技術、改造環保設施等工作的同時,及時對新風險進行辨識,嚴格落實風險管控措施,遏制事故多發勢頭。
二是推動機械清庫的規模化應用。分析人工清理壁掛料、壁掛料存在時清理庫底等清庫作業易發事故環節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快推進《水泥工廠筒型儲存庫清庫安全規范》強制性安全生產標準,督促和引導企業加快推進機械清庫智能清庫等技術手段,代替人工進行清庫作業,大幅減少清庫作業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三是加大異常工況風險管控力度。針對處理料斗料倉下料不暢、上料口堵塞等異常工況,清洗攪拌罐、減水劑罐有限空間作業等事故多發環節,科學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制定風險管控清單、落實作業過程管控措施。同時督促企業做好員工異常工況處置安全教育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異常工況作業管控水平。
四是加強磚瓦、石材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督促磚瓦、石材生產企業做好開工、停工的安全管理,加強設備設施開停、檢維修等的現場管理,做好新入場員工培訓教育工作,并配齊個體防護裝備。
2024年機械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機械行業是制造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為國民經濟、國防軍工和民生事業發展提供技術裝備,對支撐國家制造能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4年,機械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共發生312起、死亡300人。其中,較大事故1起、死亡8人,一般事故311起、死亡292人。
與2023年度相比,事故總起數增加2起,死亡人數增加6人,同比分別上升0.6%和2.0%。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2024年機械九個細分行業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前3位的是: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3個行業共發生事故239起、死亡226人,占事故總量的76.6%、75.3%。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2024年機械行業事故居前5位的分別是: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其他傷害。這五類事故共發生事故267起、死亡245人,占事故總量的85.6%、81.7%。
(四)工序分布情況。
2024年,在主要生產工藝環節共發生事故182起、死亡174人,占事故總量的58.3%、58.0%;在輔助工藝環節發生事故共計130起、死亡126人,占事故總量的41.7%、42.0%。
主要生產工藝環節中事故居前3位的工序:金屬切削加工工序發生事故48起、死亡52人;鑄造工序發生事故32起、死亡30人;裝配工序發生事故28起、死亡26人。
輔助工藝環節中檢維修作業發生事故70起、死亡69人,占事故總量的22.4%、23.0%。檢維修作業的事故類型中,機械傷害事故25起,占事故總量的35.7%;觸電傷害事故13起,占事故總量的18.6%;高處墜落事故和物體打擊事故均為11起,占事故總量的15.7%。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鋁鎂金屬制品粉塵爆炸風險管控不到位。鋁鎂合金廣泛應用于手機、電腦、汽車等行業,新工藝、新技術快速發展,鋁鎂制品打磨、拋光工藝產生的粉塵,爆炸風險高。部分企業粉塵防爆意識淡薄,除塵系統相關安全設備設計缺陷,泄爆、抑爆、惰化等控爆措施設置不規范,特別是個別企業濕式除塵系統“干式運行”,作業現場和設備設施內部未及時清理,導致大量粉塵積聚,容易引發群死群傷事故。
二是機械傷害事故多發。從2024年事故類型看,機械傷害事故124起、造成115人死亡。部分機械企業設備自動化水平較低,老舊沖床、壓力機、機床等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存在缺陷或維護不到位等問題,容易引發機械傷害。另外,隨著機器人、機械臂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大規模推廣應用,人機交互、功能安全、網絡安全等新風險辨識和管控不到位,給安全生產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三是鑄造和金屬切削加工亟需精準管控。2024年,鑄造和金屬切削加工工序發生事故80起、造成82人死亡。爐體耐火內襯燒穿、熔煉液面凝殼、湯勺撞人等熔煉設備本質安全措施失控,違規拆除防護裝置或聯鎖裝置缺失等防護措施不到位,違規進入機械臂工作區域,導致鑄造事故頻發。機械電氣設備防護不到位、聯鎖與緊急停止裝置失效或缺失、危險能量未進行有效管控,容易導致機械卷入或擠壓傷害等金屬切削加工事故發生。
四是檢維修作業安全風險防控不到位。2024年,檢維修作業工序發生事故70起、造成69人死亡。檢維修作業多存在臨時作業和交叉作業的情況,作業前未制定詳盡的作業方案,作業過程中常出現違章操作。對于設備的機械能、電能、氣動液壓等潛在危險能量的管控措施執行不到位,導致檢維修作業事故占比居高不下。
五是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相關風險不容忽視。新能源動力鋰電池在機械行業得到快速、廣泛應用,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存在鋰電池儲存建筑物不符合要求、超量存放或缺少信息化安全監控裝置、未采用規定車輛運輸鋰電池、電池包裝配環節隱患排查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強化金屬粉塵爆炸風險防控。推動金屬粉塵企業嚴格落實《工貿企業粉塵防爆安全規定》(應急管理部令第6號),嚴格對照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開展排查整改,確保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建構筑物、除塵系統、電氣設備、粉塵清理等關鍵環節風險管控措施落實到位。大力推進金屬粉塵企業建設應用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切實做到風險實時監測、智能研判和及時處置。
二是有效管控重點工序安全風險。針對機械行業事故集中的鑄造、鍛壓、金屬切削等高風險工序,推動企業建立隱患自查自糾和內部報告獎勵制度,持續深化重大隱患動態清零。針對高危工序及人機交互區域,開展工藝風險分析,細化過程管控措施,提高安全防護系統功能安全可靠性。加強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安全評估和新設備投用本質安全管控。
三是加強檢維修作業的過程安全管理。推動企業完善檢維修作業安全技術方案,加強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和培訓,強化人員安全意識,增強人員安全作業能力。推廣防止危險能量意外釋放的安全管控技術措施,確保經授權的人員方可進行相關作業。對于檢維修作業過程中涉及的高處作業、臨時用電等高風險作業,嚴格執行審批程序。
四是提升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結合機械行業轉型升級,督促企業充分識別和評估設備設施安全風險,逐步淘汰高風險設備設施,對現有設備設施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升級。針對設備設施使用環節,加強在役設備設施安全管理,杜絕拆除、破壞或屏蔽安全防護設施的不安全行為,提升設備本質安全水平。
五是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風險研究和管控。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事故機理和安全管控技術研究,充分辨識不同類型動力鋰電池在運輸、儲存、安裝等過程中的風險。督促企業強化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裝配過程隱患排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確保人員作業安全。
2024年輕工紡織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我輕工紡織行業涉及日常消費的多個領域,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服務“三農”、增加出口的重要產業,行業總量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基本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4年,全國輕工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228起、死亡228人。其中,較大事故3起、死亡13人,一般事故225起、死亡215人。紡織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32起、死亡29人,全部為一般事故。
相較于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減少26起,死亡人數減少27人。
(二)行業分布情況。
2024年,按照細分行業分析,輕工紡織行業事故起數前五位依次是: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木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食品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紡織業。這5個細分行業共發生事故168起、死亡161人,占輕工紡織行業事故總量的64.6%、62.6%。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2024年輕工紡織行業居前五位的事故類型分別是機械傷害108起、死亡99人,高處墜落45起、死亡42人,物體打擊26起、死亡25人,觸電22起、死亡20人,中毒和窒息19起、死亡35人。這5類事故類型占輕工紡織行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84.6%、85.8%。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占比高。輕工紡織企業存在大量發酵池、腌漬池、污水處理池等典型有限空間,由于有機物發酵、通風不暢等原因,極易造成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積聚或氧含量不足,作業人員中毒和窒息風險較高。2024年發生2起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造成10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企業落實《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不到位,對有限空間作業風險不清楚,不落實作業審批制度、“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程序和監護制要求。發生事故后,未采取任何安全防護措施盲目施救,導致“一人遇險、多人遇難”。
二是機械傷害事故防控難度大。輕工紡織行業存在大量轉動、輸送、提升等機械設備,設備運轉導致的碰撞、夾擊、剪切、卷入等機械傷害事故是輕工紡織行業占比最高的事故類型。2024年發生108起機械傷害事故,造成99人死亡。事故暴露出輕工紡織企業生產工藝設備自動化水平低,普遍存在對運動部件安全防護不當、設備在非正常狀態下運轉或聯鎖保護系統缺失等問題隱患。另外,部分企業對新工藝、新技術安全風險辨識評估不夠,風險防控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
三是從業人員安全素質普遍不高。輕工紡織行業小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企業主要負責人普遍存在“重效益、輕安全”思想,注重短期經濟利益,忽視人員配置、安全投入、建章立制、風險辨識管控等安全生產基礎管理工作。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紡織服裝等企業用工量大,多數作業人員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性強,難以通過長期和系統性的安全教育培訓提升作業人員安全素質和技能水平。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進一步強化有限空間作業風險防控。加大《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宣傳培訓力度,大力推進有限空間作業監護制實施,針對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造紙、羽絨羽毛加工、紡織印染等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多發企業加大幫扶指導力度,聚焦監護制、作業審批、防護用品使用和應急救援裝備配備等關鍵環節,切實提高風險隱患排查整改質量。
二是有效防范機械傷害等高發事故。督促輕工紡織企業重點防范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和觸電等高發事故,有效落實設備安全防護裝置完好、電氣與機械聯鎖、緊急制動靈敏有效等安全措施。同時,充分利用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推動輕工紡織企業工藝設備改造更新和安全生產先進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淘汰相對落后的工藝和設備,推進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
三是科技賦能提升企業安全保障水平。針對輕工紡織企業有限空間易發事故環節、部位,鼓勵企業采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提升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風險管控水平。推動企業配備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裝備。
四是推動小微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升。積極推動輕工紡織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事故隱患自查自糾和內部事故隱患報告獎勵制度,提升企業預防事故內生動力。加強對小微企業幫扶指導,提升行業整體安全生產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