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冶金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安全生產執法和工貿安全監督管理局冶金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冶金行業代表著國家工業化發展的水平,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具有投資拉動作用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2023年冶金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3年,冶金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83起、死亡94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發生較大事故3起、死亡13人。

(二)事故類型情況。

從較大事故來看,3起較大事故發生在高溫熔融金屬、煤氣等安全生產重點管控環節,需重點關注高爐爐況、爐役后期運行安全和煤氣管網、煤氣設施運行安全。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物體打擊、中毒和窒息、灼燙等是冶金行業事故頻發高發的五種類型。

二、安全風險提示

總體來看,冶金行業存在易造成群死群傷的高溫熔融金屬、煤氣等重大安全風險因素,結合當前主流生產工藝、安全管理特點及事故教訓,安全風險提示如下:

(一)重大風險。

1.熔融金屬吊運過程中罐(包)墜落、傾翻,熔融金屬泄漏;煉鋼連鑄流程、模鑄流程應急儲存設施設置不到位,造成事故熔融金屬泄漏,存在灼燙、火災事故風險。

2.熔融金屬冶煉、運輸過程泄漏、溢渣;煉鋼爐水冷設備損壞,冷卻水漏入爐內,存在熔融金屬遇水爆炸事故風險。

3.高爐生產期間出現塌料等異常爐況,爐頂壓力超壓,若未及時泄壓,存在灼燙、火災、爆炸事故風險。

4.煤氣生產、回收凈化、加壓混合、儲存等設備設施,若出現煤氣泄漏,存在煤氣中毒事故風險。

(二)較大風險。

1.鐵水、爐渣遇水或遇潮瞬間產生大量水蒸氣,能量釋放導致爆炸飛濺;高爐入爐料潮濕、爐內塌料、爐缸燒穿,鐵水遇水可能導致爆炸。

2.干渣池、鐵水罐、鐵溝、渣溝等積水或潮濕,接觸高溫鐵水、爐渣的工器具潮濕,可能導致爆炸。

3.高爐水冷系統故障或漏水可能導致風口燒穿、高溫爐料噴濺,水冷卻壁損壞可導致爐壁發紅、燒穿,高溫爐料煙氣等穿出,引發火災、灼燙等事故。

4.制粉系統積存煤粉、磨煤機出口溫度超標或氧含量超標、除塵系統失效等,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火災、爆炸事故。

5.廢鋼料潮濕或混入爆炸物、密閉容器、放射源等,在加入廢鋼過程可能發生鋼水噴濺、爆炸等事故,冶煉過程可能發生爐內爆炸、爐襯侵蝕漏爐、放射性危害等。

6.轉爐爐內渣未倒盡、雨天廢鋼積水等,可能導致爆炸、灼燙事故;吹煉氧壓低,可能發生回火爆炸和灼燙事故,吹煉氧壓高、氧速過大,鋼水熔池可能發生大沸騰導致噴濺,甚至發生爐底燒穿漏鋼事故;氧氣若含有顆粒雜質,可能在管道中高速摩擦,導致火災、爆炸事故;汽化煙道或水冷卻爐口漏水嚴重,可能導致爆炸事故。

7.電爐冶煉裝料過高,可能發生水冷板擊穿漏水,導致爆炸;使用天然氣作為補充熱源的電爐,未按照先點火后送氣原則,或出現管道閥門泄漏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爆炸;電爐新耐火材料烘烤不當,可能造成漏鋼導致火災、灼燙事故;水冷電極夾持器未定期清理導電不良,可能造成通電后與石墨電極拉弧,水冷銅塊漏水進鋼液內導致爆炸;出鋼車未設置聯鎖條件,放鋼至一半被開出放鋼位,可能導致鋼水泄漏至爐下引起火災。

8.鋼包在吊運、吹氬喂絲、LF爐加熱、真空處理、測溫取樣、造渣劑及合金加入過程,易出現噴濺或灑出,可能導致灼燙事故;設備冷卻水進入鋼包爐內或合金料、造渣劑潮濕,容易發生鋼水放炮;維修鋼包底吹氬因氬氣泄漏、通風不暢,可能引起窒息事故。

9.硅鐵、硅鈣等鐵合金粉遇濕產生易燃易爆的氫氣,鐵合金和碳粉塵與空氣混合,可能導致爆炸事故。

10.連鑄結晶過程中鋼水溫度過高,氧化性過強,耐火材料質量不好,鋼包、中間包過度使用,可能發生穿漏事故;結晶器缺陷,冷卻攪拌不均勻、振動不協調、拉速過快等,可能發生結晶器穿漏事故;連鑄區域使用煤氣或天然氣對中間包、水口等進行烘烤,可能發生中毒和窒息、火災、爆炸事故。

11.軋鋼工序各類加熱爐、退火爐安全控制系統失效,燃氣泄漏遇明火,可能造成火災、爆炸事故;可燃有毒氣體泄漏可能造成中毒、火災事故;氮氣泄漏可能造成窒息事故;清理氧化鐵皮沖渣溝、漩流池及油水分離池等設施,可能造成淹溺事故。

(三)新風險。

1.綠色低碳轉型是冶金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直接還原和熔融還原非高爐煉鐵、氫冶金等低碳冶煉技術快速發展,促進冶金行業綠色化轉型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生產過程涉及高溫、易燃易爆物質和反應器、冷卻器、分離塔、脫水塔等多種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且生產運行壓力高,涉及較多的化學反應,SIS(安全儀表系統)聯鎖復雜,火災爆炸等風險尚不清晰。

2.近年來檢維修作業專業化分包多,造成區域多方協同作業增加,作業環境復雜。交叉作業、動火、高處作業、有限空間等高風險作業多,導致檢維修環節高處墜落、中毒和窒息、灼燙等事故明顯增多。

3.冶金企業加快推進超低排和環保績效創A工作,密集建設或改造環保設施,造成生產、施工交叉同步,安全風險疊加。同時,部分新建或改建項目工藝路線選擇、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設備制造、安裝調試、檢維修等環節缺乏成熟經驗,工藝、施工、設備安全風險難以把控;BOO(建設—擁有—運營)、O&M(委托運營)、BOT(建設—運營—移交)等新管理承發包模式出現,承發包管理易出現安全漏洞。

三、下一步措施建議

(一)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質量。發揮好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夯基固本作用,將其作為安全生產長期性、基礎性工作措施。積極推動冶金企業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質量,嚴把評審質量關,實施重大隱患“一票否決”,落實達標企業激勵政策。

(二)強化新工藝設備安全風險研判。督促企業組織設備、儀表、安全等專業技術團隊,精準辨識新工藝新設備安全風險,研討制定針對性的安全管控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組織科研院所、冶金企業技術專家,加快研究制定安全技術指南或標準,以指導新工藝設備安全發展。

(三)強化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督促企業建立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嚴格對照《工貿企業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全面開展排查整治。持續強化熔融金屬、煤氣等易造成群死群傷的事故隱患專項整治,實現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

(四)堵塞承包作業安全管理漏洞。系統研究承包作業事故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以強督導嚴執法推動各方安全生產管理責任落實,構建安全共同體。督促企業加強對承包作業的安全檢查。

(五)提升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實現企業關鍵安全數據實時監測報警、安全風險動態預警。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應用,推進安全管理信息化,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和質量。推廣煤氣區域機器人巡檢,減少人機接觸,提高行業本質安全水平。

 

2023年有色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有色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涉及品種多、應用廣、戰略價值突出,是維護國家資源安全和產業安全的重要領域。“十三五”以來,有色行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規模優勢得到提升,電解鋁、粗銅、精煉銅等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一、2023年有色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3年,有色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44起、死亡52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其中較大事故1起,死亡6人。

(二)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機械傷害、物體打擊、其他傷害、中毒和窒息、高處墜落等是有色行業事故頻發高發的五種類型,事故起數超過有色行業事故總量的80%。

二、安全風險提示

有色行業存在易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高溫熔融金屬爆炸、天然氣爆炸、砷化氫中毒等重大安全風險,動火作業、有限空間作業等高風險作業多。結合當前主流生產工藝、安全管理特點及事故教訓,安全風險提示如下:

(一)重大風險。

1.有色企業火法冶煉中冶煉、熔煉、精煉、鑄造等工序涉及熔融金屬,各工序之間熔融金屬輸送或轉運環節方式多樣,一旦發生高溫熔融金屬泄漏,可能導致灼燙、火災甚至爆炸。

2.熔融金屬冶煉、鑄造環節出現泄漏、溢渣、噴濺等情況,可能發生熔融金屬遇水爆炸事故。特別鋁加工(深井鑄造)工藝,鋁液泄漏流入鑄井后遇水發生爆炸,易導致嚴重的事故后果。

3.有色金屬火法冶煉原料多為硫化礦,易產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冶煉過程使用煤氣、天然氣、煤粉等燃料,若燃燒不充分易產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濕法冶煉環節涉及砷化氫、氯氣等有毒氣體,可能導致中毒和窒息事故。

4.有色企業天然氣使用環節多,天然氣管道敷設面廣,一旦發生泄漏、回火等情況,可能導致火災、爆炸事故。

(二)較大風險。

1.冶煉使用的各類爐窯,如熔煉爐、精煉爐、煙化爐、沸騰爐、熔化爐、保溫爐(靜置爐)、焙燒爐、熔鹽電解槽、回轉窯等,生產過程中存在熔融金屬或高溫原輔物料。如出現爐窯內壁、爐體出液口或出渣口、流眼等部位耐火磚蝕損或掉落,或盛裝熔融金屬的坩堝侵蝕過度破裂,導致高溫熔體泄漏,可能引發灼燙和火災事故。

2.火法冶煉過程中加入含水的原輔料,可能出現熔融金屬“放炮”,導致熔融金屬飛濺,引發灼燙、火災、爆炸事故。

3.煤粉制備、儲存、噴吹工藝使用的電氣設備和機械設備較多,易產生靜電、超溫、火花等點火源,可能引發煤粉爆炸、火災等事故;燃氣的輸配管道發生泄漏,遇點火源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煤氣泄漏可能導致煤氣中毒事故;使用煤粉、煤氣、天然氣的爐窯區域因燃燒不完全易產生一氧化碳,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中毒事故。

4.熔融金屬接觸的容器,如銅水包、鋁水抬包、流槽、渣包、澆筑盤、澆筑模具等未烘干、潮濕或積水,可能發生噴濺灼燙、火災、爆炸事故。

5.熔融金屬液包轉運過程未使用冶金鑄造起重機、專用運輸車輛等情況,運輸過程易發生包體傾翻,導致熔融金屬泄漏,可能引發灼燙、火災事故。

6.鋁加工(深井鑄造)工藝鑄造底座(托盤)使用鋼絲繩卷揚機牽引的,易誘發底座失穩導致結晶器拉漏,可能發生鋁液遇水爆炸事故。

7.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大量使用濃硫酸、氫氧化鈉、LNG、液氨、柴油、雙氧水等危險化學品,可能發生灼燙、火災、爆炸事故。

8.銅、鋅濕法冶煉凈化工藝環節可能產生砷化氫、氫氣,若通風不良且未設置氣體監測報警裝置的,可能導致砷化氫中毒,作業過程使用金屬器具易產生火花,可能導致氫氣爆炸事故。

9.有色企業深冷制氧工藝存在大量低溫氣(液)體,如氮氣、氧氣、氬氣、液氮、液氧、液氬等,生產設備涉及各類塔、罐、箱體容器,可能導致灼燙、火災、爆炸、窒息事故。

10.煤粉制備車間、液氨罐區、柴油庫區、氣瓶間等易燃易爆區域,未選用防爆電器設備,未落實防雷、防靜電措施或電氣設備未接地,使用明火作業或易產生火花的工具,可能導致火災、爆炸事故。

11.有色金屬火法冶煉爐窯煙道結瘤物定期爆破處理,可能導致物體打擊、高處墜落、坍塌事故。

(三)新風險。

1.近年來,有色行業不斷向冶煉設備大型化、生產工藝短流程化方向改進,如電解鋁600kA大型預焙陽極電解槽,銅冶煉“富氧側吹熔煉+多槍頂吹連續吹煉+火法陽極精煉”熱態三連爐工藝,鎂冶煉“熔煉—鎂液直供—機邊爐虹吸”短流程工藝,導致熔融金屬在企業內的總量或涉及區域不斷擴大,企業固有風險增大。

2.產業分工精細化導致有色企業生產、供應環節采用BOO(建設—擁有—運營)、O&M(委托運營)、BOT(建設—運營—移交)等多種形式的第三方服務情況大量增加,不同服務模式下雙方安全管理職責不明、設備運維保障差、安全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多發。

三、下一步措施建議

(一)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質量。督促有色企業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發揮好安全生產標準化夯基固本的作用,實現安全風險受控、事故隱患減量、傷亡事故壓降的長期目標。嚴格把關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創建、評審、抽查、撤銷全流程管控,落實聯合激勵政策,引導企業持續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水平,不斷夯實企業安全生產基礎。

(二)堅持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整治常態化。督促企業建立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督促企業主要負責人認真學習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定期帶隊檢查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治情況,實現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聚焦鋁加工(深井鑄造)高風險領域,深入開展專項排查整治。加大明查暗訪和專家幫扶指導力度,不斷提升基層和企業隱患排查整改質量。

(三)探索新興領域風險防控多方協同機制。組織行業調研,摸清安全風險底數,針對安全風險大、應用前景廣的新工藝、設備,對潛在風險進行辨識分析。邀請行業協會、新興領域頭部企業、科研院所、裝備研發制造等單位參與新興領域風險研判、標準制定等工作,消除新興領域專業支撐薄弱環節,助力行業良性發展與生產安全。督促企業落實安全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主體責任,防范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應用過程中“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問題。

(四)提升有色行業安全生產標準支撐水平。推動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單位歸口統一,提升行業安全生產標準的統一性與協同性。對符合強制性標準要求的推薦性標準進行整合、轉化,對不符合行業安全生產要求的標準進行修訂。對尚未制定安全標準但發展迅速的細分有色金屬品種、與安全生產密切相關的設備和工藝等領域,及時制定完善安全生產相關標準。

(五)提升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全面推廣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用,提升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能力。推動鋁加工(深井鑄造)領域安全生產標準制修訂,完善企業安全管理技術等方面要求。引導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對設備進行改造升級,使用本質安全水平更高的傾動式熔鑄爐和液壓式鑄造機,從源頭上消除重大安全風險。

 

2023年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建材行業是我國的基礎原材料行業和支柱產業,我國建材產業體系完備,產品種類豐富,產業鏈完善,既包括服務于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等傳統產品,又有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技術產品,是保證我國大宗商品供給和新興領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建材生產國和消費國,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纖維、光伏玻璃等產量和消費量占到全球的50%以上。

一、2023年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3年,全國建材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01起,死亡302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發生1起較大事故、死亡4人。

(二)行業分布情況。

從行業分布看,2023年建材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前五位的行業依次是水泥制品、石材、磚瓦、水泥生產、陶瓷。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 6441-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事故居前五位的為機械傷害、高處墜落、車輛傷害、物體打擊和坍塌。

二、安全風險提示

從近年來事故情況看,建材行業一般事故總量較多,較大事故時有發生。結合行業分布特點和事故教訓,安全風險提示如下:

(一)重大風險。

1.地窖、坑、井、池等存在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或氧氣含量不足的有限空間,人員在氣體通風置換不足、未做好安全防護等情況下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可能導致中毒和窒息事故。

2.筒型儲庫人工清庫作業時,不嚴格執行清庫作業方案;在進入筒型儲庫、焙燒窯、預熱器旋風筒、分解爐、豎爐、篦冷機、磨機、破碎機作業前,隔離措施不到位,設備意外啟動、物料突然涌入,均可能導致坍塌、高處墜落事故。

3.原煤堆場、煤磨車間、煤均化庫等作業現場可燃性粉塵積聚嚴重,或粉塵干式除塵系統防爆措施不到位;制氫站、氮氫保護氣體配氣間、燃氣配氣間等在儲存或作業過程中形成爆炸性氣體環境;玻璃窯爐、玻璃錫槽等設備的冷卻水泄漏至爐內,高溫熔融玻璃液遇水;采用預混燃燒方式的燃氣窯爐,當燃氣失壓時發生回火;電熔制品電爐的冷卻水進入熔液內部被迅速加熱氣化,或爐體燒穿導致高溫熔融液體泄漏,均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二)較大風險。

1.各類高溫窯爐,如水泥回轉窯,玻璃熔窯,陶瓷、墻材、耐火材料隧道窯,干燥塔,導熱油爐,加熱爐、沖天爐等,爐體安全防護缺失或人員意外接觸,可能導致灼燙事故。

2.水泥庫、生料庫、礦渣庫、粉煤灰庫、煤粉庫、配料庫等各類物料庫,部分物料庫無設計、年久失修,結構穩定性差;庫內物料松散堆積時,物料流動性強,可能導致坍塌事故。

3.水泥、墻體材料、石材生產大量使用破碎機、皮帶輸送機、螺旋輸送機等高速旋轉設備;玻璃、陶瓷生產使用風機、水泵、空氣壓縮機、拉絲機、投料機、短切機、絡紗機、捆扎機、薄膜纏繞機等高速旋轉設備;高速旋轉設備安全圍護裝置不全或失靈、維護保養不到位,均可能導致機械傷害事故。

4.降雪、凍雨、寒潮等極端嚴寒天氣,平板玻璃窯爐、錫槽和電熔制品電爐的水冷設備,在低溫冰凍情況下可能導致冷卻系統失效,引起爐體燒穿造成高溫熔融物質泄漏;煤粉貯存、煤粉輸送系統等環保設施由原來半封閉改為封閉,造成煤粉集聚;協同處置固廢、危廢或生活垃圾等儲存庫通風不良,造成可燃氣體積聚,均可能導致爆炸事故。

5.脫硝工藝使用的液氨、氨水泄漏,相對封閉的作業場所,由于天氣寒冷違規關閉通風設備,導致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氣體積聚,可能導致中毒和窒息事故。

(三)新風險。

新技術、新材料在建材行業的推廣應用,在促進建材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風險,給建材行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帶來新挑戰。

1.玻璃纖維生產過程中使用浸潤劑,浸潤劑調制、使用過程中意外泄漏,或者浸潤室通風條件不良,可能導致中毒和窒息事故。

2.替代燃料、碳捕集等降碳新技術的應用,有害因素辨識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環保建材企業增多,該類企業的原料庫、輔料庫成分不固定,生產過程中通風條件不良;空氣凈化、污水處理等環保設備在建材行業大量使用,設計安裝缺陷或是使用維護不當,均可能導致爆炸事故。

3.炭素制造業中液體瀝青庫、石墨化爐等清理、裝配過程中物料意外墜落和碰撞,可能導致高處墜落、坍塌事故。

三、下一步措施建議

(一)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建材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督促企業健全自主管理機制,加強對達標企業運行狀況的管控,嚴格對定級工作的監督。推動平板玻璃、石膏板等其他建材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鼓勵新型建材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

(二)深入排查整治事故隱患。督促企業建立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嚴格對照《工貿企業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開展排查整治。指導企業突出筒倉清庫、檢維修、承包作業等高風險作業,加強安全管理和安全風險管控,重點防范輸送設備、混合設備、工作面(人站立操作面)等造成的機械傷害、高處墜落、車輛傷害等事故。

(三)及時分析研判新風險。針對行業大量應用的新工藝、新材料和節能減排新技術,依托大型集團企業和科研院所,超前研判建材行業事故規律特點和可能出現的新風險,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嚴防新風險類型事故發生。督促企業在應用新工藝時要開展安全風險評估,落實針對性管控措施。

(四)加強信息化數智化建設。推廣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行水泥自動包裝、安全智能管控平臺建設等,倡導企業開展機械清庫,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降低高危場所、崗位現場作業風險。探索建材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開發,提升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023年機械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機械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工業經濟大盤的“壓艙石”,是拉動內需和推動內循環的重要引擎。2023年,機械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定增長,為拉動制造業乃至全國工業平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2023年機械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3年,機械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10起、死亡294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其中較大事故1起、死亡3人。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2023年機械9個細分行業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前五位的分別是: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機械和設備修理業、汽車制造業,事故起數超過機械行業事故總量的80%。

(三)事故類型情況。

按照事故類型分析,2023年機械行業事故起數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中毒和窒息,事故起數超過機械行業事故總量的90%。

(四)工藝分布情況。

主要生產工藝中事故起數居前三位的分別是鑄造、壓力加工、焊接。鑄造工藝事故主要是高溫熔融金屬泄漏、作業環境不良等原因導致灼燙、爆炸、機械傷害;壓力加工工藝事故主要原因是設備安全防護裝置缺失等;焊接工藝事故主要原因是電焊設備漏電、作業區缺氧窒息、作業人員違章作業等。

輔助生產工藝中事故起數居首位的是設備檢維修作業,主要是由于設備檢維修作業多為臨時作業,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施工工藝和方法不固定,沒有預先制定作業安全方案,機械設備危險能量控制措施不足,作業前安全技術交底不充分,“三違”現象屢有發生。

二、安全風險提示

總體來看,機械行業存在造成群死群傷的重大安全風險,較大以上事故時有發生,一般事故總量較大,存量風險和增量風險交織疊加,危險有害因素復雜。結合行業存在的風險和事故教訓,對機械行業典型安全風險梳理提示如下:

(一)重大風險。

1.鋁、鎂等金屬制品機加工打磨拋光工序,除塵系統防爆措施不到位,現場粉塵清理不及時,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粉塵爆炸。

2.高鎂合金切屑、廢屑收集、堆放、儲存場所未采取通風等防止氫氣積聚措施,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3.鑄造車間會議室、活動室、休息室、更衣室、交接班室等5類人員聚集場所設置在熔融金屬吊運跨或者澆注跨的地坪區域內的。

4.鑄造用熔煉爐、精煉爐、保溫爐未設置緊急排放和應急儲存設施的。

5.生產期間鑄造用熔煉爐、精煉爐、保溫爐的爐底、爐坑和事故坑,以及熔融金屬泄漏、噴濺影響范圍內的爐前平臺、爐基區域、造型地坑、澆注作業坑和熔融金屬轉運通道等8類區域存在積水的。

6.鑄造用熔煉爐、精煉爐、壓鑄機、氧槍的冷卻水系統未設置出水溫度、進出水流量差監測報警裝置,或者監測報警裝置未與熔融金屬加熱、輸送控制系統聯鎖的。

7.鑄造、壓力加工、熱處理等工藝使用煤氣(天然氣)時,天然氣泄漏造成局部聚集后,達到爆炸下限,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8.非水性漆的調漆間、噴漆室未設置排風設施,造成可燃氣體聚集,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火災爆炸。

9.使用可燃性有機溶劑擦拭零件表面,或清洗設備設施、工裝器具、地面等輔助工序,未采取防止可燃氣體在周邊密閉或者半密閉空間內積聚措施,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10.使用煤氣(天然氣)的燃燒裝置的燃氣總管未設置管道壓力監測報警裝置,或者監測報警裝置未與緊急自動切斷裝置聯鎖,或者燃燒裝置未設置火焰監測和熄火保護系統的,可能導致火災。

(二)較大風險。

1.焊接工藝因焊渣飛濺、電焊火花遇到易燃易爆氣體或周邊易燃物質等,可能導致火災。

2.熱處理工藝使用的液氨、甲醇等泄漏,可能導致中毒或爆炸。

3.自動電鍍線的槽液無快速循環措施,造成氫氣聚集,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4.涂裝作業調漆間、噴漆室內涂料和溶劑遇高溫物體或火花可能導致火災;一氧化碳、甲苯、二甲苯等氣體聚集,可能導致窒息或中毒。

5.電子特殊工藝使用的氮氣、氬氣、氫氣、氟化物等氣體聚集,可能導致中毒、窒息或爆炸;熱媒油溫控裝置、泄漏檢測裝置或報警裝置失靈,熱媒油雜質過多,可能導致爆炸。

6.沖壓設備(如剛性離合器的壓力機)缺少安全裝置,安全光幕不能有效運行,可能導致機械傷害或物體打擊。

7.大型壓力機連接緊固件防松措施失效,或者超載保護裝置失靈,可能導致機械傷害或物體打擊。

8.非金屬加工工藝因注塑設備缺陷或防護裝置不到位,可能導致機械傷害、物體打擊、燙傷。

9.多人作業或較大負載的舉升設備未裝設有主液壓回路的防爆閥,柱式舉升機、吊頂抱式舉升設備動態防墜卡齒/銷等關鍵安全功能部件故障或缺失,可能導致機械傷害或物體打擊。

(三)新風險。

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在機械行業的推廣應用,在促進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風險。

1.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制造業中鋰電池搬運、儲存、裝配中意外跌落和碰撞、故障(報廢)電池混放、通風不良,可能導致火災和觸電。

2.機器人因安全控制回路、安全軟件的缺陷等原因,可能會意外啟動,導致周邊人員傷亡。

3.3D打印制造領域,采用鋁鎂等金屬粉塵作為基材原料,本身易燃、遇水反應放出易燃氣體(氫氣);在金屬3D打印和過濾工序環節未有效采用惰性氣體保護方式,未及時、正確的清理和處置廢棄粉料,容易造成粉塵爆炸事故。

4.新的化學品種類帶來的風險。如受到歐美環保政策的影響,海外出口汽車空調冷媒換作HFO-1234yf,比重大、閃點低,容易與空氣形成混合性爆炸氣體,現場充裝的風險增加,易發生火災。

5.空氣凈化、污水處理等環保設備在機械行業大量使用,也給機械行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6.大型集成制造系統的工業控制系統設計缺陷或制造不良存在功能安全風險。

三、下一步措施建議

(一)堅決防范重大安全風險。落實國務院安委辦發布的《工貿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方案》要求,聚焦容易導致群死群傷事故的高溫熔融金屬、涉爆粉塵和檢維修等作業環節,持續開展精準執法和部門幫扶,推動企業建立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行動,防范重大安全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

(二)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持續推動企業建立并有效運行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實現安全生產現場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范化,推動設備檢維修、倉儲作業等輔助工序標準化作業。

(三)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在金屬粉塵涉爆企業全面推廣應用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推動涉粉作業人員10人以上金屬粉塵企業全部接入系統,實現安全生產風險實時監測、動態預警、智能研判和及時處置。推動大型機械制造企業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建設應用,不斷提升企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推廣先進技術裝備應用。落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指導機械企業積極采用先進技術,研究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廣目錄,淘汰或限制落后工藝、技術裝備。聚焦重大安全風險,加大安全生產科技項目攻關力度,大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降低高危場所和崗位現場作業風險。

(五)積極研究新風險監管措施。針對環保設施、光伏發電、鋰電池、智能裝備、工業控制系統設計缺陷等帶來的新風險新問題,深入開展調研,細致排查安全風險底數,及時制修訂相關安全標準,督促企業加強對新風險的辨識管控,提升相關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安全操作規程,強化員工安全教育培訓,加強應急處置能力,提高新風險的防范和應對能力。

 

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析

我國輕工、紡織行業涉及人民群眾日常消費的多個領域,是繁榮市場、增加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的重要產業,改革開放以來,輕工、紡織行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86起、死亡284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其中輕工行業發生事故244起、死亡243人,紡織行業發生事故42起、死亡41人。

輕工、紡織行業共發生較大事故6起、死亡23人。其中輕工行業5起、死亡20人,紡織行業1起、死亡3人。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細分行業分析,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事故起數前五位的分別是: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食品制造業,事故起數超過輕工、紡織行業事故總量的60%。

(三)事故類型情況。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 6441-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2023年輕工、紡織行業居前五位的事故類型分別是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中毒和窒息,事故起數約占輕工、紡織行業事故總量的90%。

二、安全風險提示

總體來看,輕工、紡織行業存在涉爆粉塵、液氨制冷、有限空間等高風險場所,較大事故時有發生。結合輕工、紡織行業生產工藝和事故教訓,對輕工、紡織行業典型安全風險梳理提示如下:

(一)重大風險。

1.作業現場木粉塵、棉麻粉塵、糖粉塵等可燃性粉塵積聚嚴重,或粉塵干式除塵系統防爆措施不到位,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粉塵爆炸。

2.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企業快速凍結裝置等液氨、液氮制冷系統發生制冷劑泄漏,可能導致中毒和窒息。

3.污水處理池、發酵池、蔬菜腌制池、紙漿池等可能存在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或氧氣含量不足的有限空間,人員在氣體通風置換不足、未做好安全防護等情況下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可能導致中毒窒息。

4.白酒勾兌、灌裝場所和酒庫在儲存或作業過程中形成爆炸性氣體環境,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5.日用玻璃、陶瓷制造企業采用預混燃燒方式的燃氣窯爐,當燃氣失壓時,可能發生回火導致爆炸。

6.使用非水性漆的調漆間、噴漆室在作業過程中形成爆炸性氣體環境時,遇點火源可能導致爆炸。

7.電池生產企業、鋰離子電池倉庫儲存存在脹氣、短路、破損、過充電等安全缺陷的鋰離子電池,可能導致爆炸或火災。

8.紙漿制造、造紙企業液氯汽化過程中,可能導致爆炸或中毒和窒息。

(二)較大風險。

1.輕工企業糧食、糖等原輔料倉作業過程中發生物料坍塌,可能導致作業人員被掩埋。

2.紡織服裝倉庫等存放大量可燃物的倉庫,可能導致爆炸或火災。

3.食品制造企業烘制、油炸設備超溫運行,油料過熱可能引發火災或爆炸。

4.日用玻璃制造企業玻璃窯爐爐體變形、開裂,可能引發高溫玻璃液體泄漏。

5.紡織企業熱定型工藝的汽化室、油氣貯罐、熱媒爐,可能發生燃氣或導熱油泄漏導致爆炸或火災。

6.紡織企業保險粉、雙氧水、次氯酸鈉、亞氯酸鈉、雕白粉(吊白塊)等物料存儲,或者保險粉遇水,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爆炸或火災。

(三)新風險。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輕工、紡織行業一大批新產業、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快速涌現,帶來新的安全風險。

1.鋰離子電池在生產、充放電、使用、儲存等環節因電池內部熱失控導致火災爆炸或氫氣泄漏積聚引發爆炸。

2.輕工企業利用厭氧發酵技術,將酒糟、豆粕等和高濃度廢水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生產沼氣,可能會發生爆炸。

3.企業使用液氮、液態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對食品進行快速冷凍。污水處理間加蓋封頂、蓄熱式燃燒(RTO)、催化燃燒(RCO)等環保工藝也帶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積聚等安全風險。

三、下一步措施建議

(一)持續深化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通過三年治本攻堅行動,圍繞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目標,實施安全生產源頭治理工程,強化重點安全風險專項治理。針對輕工、紡織企業粉塵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間作業等重點環節開展專項治理。緊盯新情況新問題,組織開展輕工、紡織行業風險普查,全面加強安全風險管控,針對易發多發事故的行業領域、作業場所、作業環節、作業形式、作業人員,督促企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企業風險管控能力。

(二)繼續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專家指導服務。繼續組織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專家指導服務工作,通過宣貫培訓、現場幫扶等方式,提高企業主要負責人和有限空間監護人員安全意識,推動健全有限空間監護人負責制,指導企業開展有限空間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現場,幫助容易產生硫化氫中毒事故的工貿重點企業提升有限空間風險辨識管控能力,并帶動全國各地區全面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專家指導服務工作,有效遏制工貿行業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

(三)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實施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提質增效工程,繼續積極引導輕工、紡織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工作。推動實施企業從業人員安全素質能力提升工程,針對主要負責人、特種作業人員、高風險作業場所從業人員、安全管理人員作為重點對象,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方案,切實強化重點人員的安全知識技能。加強危險作業和重大風險安全管理,建立重大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和開展動態清零行動,努力從源頭上管控風險,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

(四)加快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全面推動輕工、紡織行業開展涉粉作業人員30人以上企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探索建立污水處理系統等典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安全生產風險實時監測、動態預警、智能研判和及時處置。推動大型企業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建設應用,不斷提升企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進企業安全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促進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

(五)積極探索新風險管控措施。針對新能源電池、環保設施、儲能設備等帶來的新風險新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制修訂《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安全規范》等相關安全標準,督促企業強化鋰電池安全與應急相關教育培訓,增強企業對新工藝、新業態的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分析能力,完善安全操作規程,制定有效的風險管控措施,增強新風險的防范能力,提高安全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水平。